《上林赋》为西汉司马相如所作,时处汉武帝时期,经“文景之治”后国力强盛,武帝好大喜功。相如身为宫廷文人,迎合帝王“润色鸿业”之需,借赋铺陈上林苑的奢华壮丽与天子狩猎的盛大场景,歌颂汉帝国的鼎盛气象,是汉代大赋“颂圣”功能的典型体现。
图片
一、开篇宏论:亡是公的帝王视野
【原文】
亡是公听然而笑曰:“楚则失矣,而齐亦未为得也。夫使诸侯纳贡者,非为财币,所以述职也。封疆画界者,非为守御,所以禁淫也。今齐列为东藩,而外私肃慎,捐国逾限,越海而田,其于义固未可也。且二君之论,不务明君臣之义,正诸侯之礼,徒事争于游戏之乐,苑囿之大,欲以奢侈相胜,荒淫相越,此不可以扬名发誉,而适足以贬君自损也。”
注释
1. 亡是公:司马相如虚构的人物,意为“无此人”,象征帝王视角。
2. 述职:诸侯定期朝见天子,汇报政务。
3. 禁淫:禁止诸侯僭越礼制。
【白话译文】
亡是公听罢朗声笑道:“楚国的夸耀有失体统,齐国的自矜也不合礼法。诸侯纳贡本为述职,而非贪求财货;划定疆界意在止乱,而非据险自守。如今齐国身为东方藩国,却私自交好肃慎,越境垦田,这在道义上是不可取的。况且二位先生的言论,不致力于申明君臣大义、匡正诸侯礼制,反而争夸游猎之乐、苑囿之大,以奢侈相胜、荒淫相越,非但不能彰显美名,反而会贬损君主声誉。”
【解析】
开篇以虚构人物亡是公的批判切入,暗合汉景帝削藩后的政治语境。“述职”“禁淫”二词直指诸侯僭越,为后文铺陈天子权威埋下伏笔。此段确立“大一统”主题,奠定全赋政治基调,开创汉赋“主客问答”的经典结构。
图片
二、八川竞流:自然伟力的文学奇观
【原文】
左苍梧,右西极。丹水更其南,紫渊径其北。终始灞浐,出入泾渭;酆镐潦潏,纡馀委蛇,经营乎其内。荡荡乎八川分流,相背而异态。东西南北,驰骛往来,出乎椒丘之阙,行乎洲淤之浦,经乎桂林之中,过乎泱漭之野。
注释
1. 八川:灞、浐、泾、渭、丰、镐、潦、潏八条河流,象征中央对地方的统摄。
2. 纡馀委蛇:形容水流曲折宛转。
3. 椒丘之阙:双峰对峙的山口,暗喻政治壁垒。
【白话译文】
上林苑东接苍梧,西连西极。丹水在南环绕,紫渊于北流淌。灞河浐河首尾贯穿,泾水渭水纵横交错;丰水镐水潦水潏水,迂回曲折流淌其间。八条河流浩浩荡荡,流向各异仪态万千。水流奔涌四方,穿双峰对峙之山口,过水中沙洲之浅滩,经桂树成林之幽境,越广袤无垠之原野。
【解析】
以“终始”“出入”等动词串联地理意象,化静态山水为动态画卷。“八川分流”暗喻中央集权对诸侯势力的统摄,展现“大一统”的政治美学。此段奠定汉赋“体物写志”的典范,后世“八水绕长安”的典故即源于此。
图片
三、宫阙连云:帝国文明的镜像投射
【原文】
于是乎离宫别馆,弥山跨谷,高廊四注,重坐曲阁,华榱璧珰,辇道纚属,步櫩周流,长途中宿。夷嵕筑堂,累台增成,岩窔洞房,頫杳眇而无见,仰攀橑而扪天,奔星更于闺闼,宛虹扦于楯轩。
注释
1. 华榱璧珰:华美的屋椽,玉制的瓦当,象征帝王奢靡。
2. 奔星更于闺闼:流星掠过宫室,极言建筑高耸。
【白话译文】
于是离宫别馆布满山峦溪谷,游廊四通八达,楼阁层叠曲折。华美的屋椽饰以玉珰,御道连绵不绝,长廊环绕如织,行至中途即可歇宿。削平山巅建造殿堂,堆叠高台形成层楼,岩穴深处别有洞天。低头不见深谷,抬头可触青天,流星掠过宫室,彩虹横跨栏杆。
【解析】
“弥山跨谷”四字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,“华榱璧珰”的细节暴露帝王奢靡。这种铺陈既是颂圣,亦为后文讽谏埋下反讽伏笔。此段开创汉赋“宫殿书写”的传统,其“体物”手法影响左思《三都赋》等后世经典。
图片
四、校猎盛典:权力美学的极致演绎
【原文】
车骑雷起,殷天动地,先后陆离,离散别追。箭不苟害,解脰陷脑,弓不虚发,应声而倒。生貔豹,搏豺狼,手熊罴,足壄羊,蒙鹖苏,绔白虎,被班文,跨壄马,凌三嵕之危,下碛历之坻。
注释
1. 解脰陷脑:箭矢贯穿颈项头颅,血腥描写暗喻权术冷酷。
2. 蒙鹖苏:以鹖羽装饰,象征武士勇猛。
【白话译文】
车骑轰鸣如雷霆骤起,惊天动地。队伍纵横交错,分头追击猎物。箭矢精准贯穿颈项头颅,弓弦响处猎物应声倒地。生擒貔豹,搏击豺狼,手格熊罴,足踏野羊,头戴鹖羽,身着虎纹,胯下野马,登临险峰,冲下陡坡。
【解析】
“雷起”“殷天”等拟声词强化听觉冲击,“解脰陷脑”的血腥描写暗喻帝王权术的残酷。猎场即朝堂,猎物即政敌,尽显汉代政治生态的残酷。此段将校猎升华为权力仪式,与汉武帝“外事四夷”的国策相呼应。
图片
五、宴乐狂欢:盛世危局的浮世绘
【原文】
撞千石之钟,立万石之虡,建翠华之旗,树灵鼍之鼓,奏陶唐氏之舞,听葛天氏之歌,千人唱,万人和,山陵为之震动,川谷为之荡波。巴渝宋蔡,淮南干遮,文成颠歌,族居递奏,金鼓迭起,铿鎗闛鞈,洞心骇耳。
注释
1. 陶唐氏:尧帝乐舞,象征正统。
2. 葛天氏:上古乐舞,象征淳朴。
【白话译文】
撞击千石巨钟,树立万石钟架,高擎翠羽大旗,擂响灵鼍神鼓。演奏陶唐氏乐舞,聆听葛天氏歌谣,千人领唱万人应和,山陵为之震颤,川谷为之激荡。巴渝、宋蔡、淮南、文成等地的歌舞依次奏响,金鼓齐鸣,声震云霄。
【解析】
“千石”“万石”的数字堆砌营造感官震撼,“山陵震动”的夸张描写隐喻帝王权威的膨胀。狂欢背后,暗藏“物极必反”的道家哲学。此段揭示盛世表象下的危机,为后文讽谏做铺垫。
图片
六、讽谏收束:曲终奏雅的政治智慧
【原文】
于是乎乃解酒罢猎,而命有司曰:“地可垦辟,悉为农郊,以赡萌隶,隤墙填堑,使山泽之人得至焉。实陂池而勿禁,虚宫馆而勿仞,发仓廪以救贫穷,补不足,恤鳏寡,存孤独,出德号,省刑罚,改制度,易服色,革正朔,与天下为更始。”
注释
1. 隤墙填堑:拆除围墙,填平壕沟,象征与民休息。
2. 革正朔:更改历法,象征新政。
【白话译文】
于是天子解酒罢猎,诏令有司:“开垦苑囿为农田,赡养百姓;拆除围墙填平壕沟,让山民自由出入。充实池塘不禁渔猎,空置宫馆不再扩建,开仓赈济贫穷,弥补不足,抚恤鳏寡孤独。颁布德政,减免刑罚,改革制度,更改服色,修订历法,与天下百姓共同革新。”
【解析】
“解酒罢猎”的转折突兀却意味深长,“隤墙填堑”的举措呼应汉初“与民休息”政策。看似突兀的讽谏,实为汉赋“劝百讽一”的典型范式。此段体现儒家“仁政”理想,与道家“少私寡欲”思想相融合。
图片
结语:汉赋巅峰的双重面孔
《上林赋》以洋洋洒洒两千余字,构建了一个虚实交织的帝国镜像。它既是汉武帝“大一统”时代的颂歌,也是知识分子对权力的委婉规训;既是文学史上“体物写志”的巅峰,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艺术结晶。当我们在“八川分流”中感受山河壮丽,在“华榱璧珰”中见证文明辉煌时,更应看到其背后“以颂为讽”的文人担当——这种在华丽辞藻与深刻批判间的平衡,正是汉赋留给后世最宝贵的精神遗产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宝盈优配-炒股最好用的手机软件-配资开户服务-配资平台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